查看原文
其他

期刊目录|《世界宗教研究》2020年第2期目录及摘要




专稿


何以为“圣”:理雅各对“圣”与“神”的译解

杨慧林 (1)

王玄策与唐代佛教美术中的“佛足迹图”

霍巍 (9)




专题研究


礼仪、信仰与精神实践

——以朱熹祭孔“礼仪—经验”为中心

张清江 (18)

宗教对当代东南亚政治的影响初探

李晨阳 廖四华 钟小鑫 (28)

互联网佛教去商业化行动与政府信任

——一个基于实证模型的考察

韦欣 厉行 向宁 (39)


汉传佛教“祖庭”的渊源、内涵及文化意义

——佛教中国化突出标识探析

曹振明 方光华 (53)

再谈后周世宗的佛教整顿

闫建飞 (66)

菩萨戒与佛教慈悲思想研究

彭瑞花 (77)


华北新见清代经书“手卷”绘图释义

梁景之 (84)

道教外丹长生理论的内核探讨

盖菲 (92)

中国中古时代的佛道混合仪式

——道教中元节起源新探

吕鹏志 (101) 

庙宇、义山与海外华人社会建构:

19世纪砂拉越古晋潮人社会的案例

陈景熙 (109)


教堂座椅与近代早期英国教会的演变

唐科 (122)

结构与功能:

当代东南亚华人基督教的内部社会资本初探

张钟鑫 (134)

1848年清廷驱逐进藏法国传教士罗勒拿之外交交涉

刘瑞云 (150)




书评


当代视角下道教义理研究的新开拓

——詹石窗先生《大道论》述评

胡瀚霆 (161)

印度哲学研究的新收获

——读《古印度哲学经典文献思想研究》

曹彦 (166)

《佛教中国化:教义、修行、艺术研究》简评

龙达瑞 (170)




综述


宗教极端主义成因的研究进路述评

黄金辉 路顺 闵丽 (174)

近年来伊斯兰教中国化研究的回顾与思考

丁明俊 马成明 (184)

中国特色佛教文化的历史与未来

——“三教关系视域下中国特色佛教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研究”项目的开题与思考

洪修平 (190)















点击封面 一键订购


摘  要 


何以为“圣”:理雅各对“圣”与“神”的译解

杨慧林


摘要:

在儒家经典英译的过程中,“圣” “神” “天” “帝” “仁” “贤”等概念之间的理解、关联和转换,特别突出地折射出中西之间的思想碰撞。而“强为之名”的翻译似乎可以建立对应的概念系统,却未必意味着真正的“会通”。理雅各的《中国经典》之所以不可替代,也许恰恰由于他始终处于基督教传教士和中国经典译介者的身份纠葛,从而无法“求同”的文本却成全了迂回辗转的比较和释义。就此,从“至诚如神”到“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从“惟曰其助上帝” 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等等,在理雅各的译文中都成为“释”而不仅是“译”。这对儒耶对话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聖-圣 神-圣 圣-仁 天-帝



王玄策与唐代佛教美术中的“佛足迹图”

霍巍


摘要:

王玄策是著名的唐王朝使节,他一生中曾数度奉敕出使印度,并率使团亲履唐初新辟出的通往印度的道路——“吐蕃泥婆罗道”,对于中印文化交流诸多方面均做出过重大贡献。他同时还是一位热衷于弘扬佛教艺术的大师,对于唐代佛教美术中外域题材的引进、推广与传播也产生过重要影响,其中尤其是“佛足迹图”和“瑞像图”等新的题材在唐和东亚地区的流行,都与之有密切关系。近年来我国唐代“佛足迹”遗迹的考古发现,和在日本药师寺遗存下来的佛足迹石,可能分别是由唐玄奘和王玄策拓回,成为珍贵的佛教遗珍。通过对王玄策与“佛足迹图”关系的考察,还揭示出王玄策使团在人员组成、宗教信仰、崇佛活动等方面的若干新线索。

关键词:

中印文化交流 佛教美术 佛足迹图 王玄策 丝绸之路




礼仪、信仰与精神实践

——以朱熹祭孔“礼仪—经验”为中心

张清江


摘要:

祭祀先圣孔子的礼仪行为贯穿于朱熹生活之中,但这种礼仪行为所产生的经验,及其对于朱熹的影响,却很少受到学者的注意。透过朱熹对于祭祀的理解可以发现,他很坚定地相信在礼仪过程中能够实现与祭祀对象的“感通”,由此,祭祀孔子过程中与“先圣”的感通,对于朱熹有着特别的精神意义,因为在朱熹的信念中,先圣与自家的修身成圣密切关联,遭遇先圣即是面对自身生命的神圣向度,它带来的是对自身生命的反省和转变。这在朱熹所写的“先圣祝文”中有具体的表现,而这些祝文的写作和实践,本身即是这种精神实践的真实发生过程。从思想与生活相结合的角度,透过对朱熹祭孔礼仪、信仰和精神实践之间互动关系的展现,发掘其礼仪实践中的经验向度,可以更好地理解儒者的精神世界及其与生活的关联。

关键词:

朱熹 先圣 礼仪 信仰 精神实践



宗教对当代东南亚政治的影响初探

李晨阳 廖四华 钟小鑫


摘要:

东南亚是一个宗教盛行的地区。虽然绝大多数东南亚国家实行政教分离的政策,但宗教对当代东南亚各国政治仍旧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全面、客观地评估这种影响力,是推进东南亚政治研究的核心议题之一。本文运用政治学的基本原理,分别从政治主体、政治运转和政治文化三个维度,全面探讨宗教对当代东南亚各国政治的影响方式、影响程度与影响结果。通过研究发现,宗教对当代东南亚各国政治的影响程度,取决于宗教属性、各国的历史与文化以及各国所处的政治发展阶段等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关键词:

佛教 天主教 伊斯兰教 当代东南亚 政治影响



互联网佛教去商业化行动与政府信任

——一个基于实证模型的考察

韦欣 厉行 向宁


摘要:

基于北京大学“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的实证结果显示,互联网佛教去商业化行动通过互联网途径显著提升了全体居民尤其是佛教信仰者的政府信任。其中,关注法制新闻、高频访问门户网站、使用社交软件和高频访问社交网站的信众信任度的提升更显著,低收入人群的政府信任度也出现显著提升。对政府执政效率的感知是互联网佛教去商业化行动产生效果的作用机制。

关键词:

互联网宗教 政府信任 宗教法治化 去商业化 政治绩效 公众参与



汉传佛教“祖庭”的渊源、内涵及文化意义

——佛教中国化突出标识探析

曹振明 方光华


摘要:

“祖庭”起源于儒家尊祖敬宗的浓厚观念,在中国古代宗法社会具有丰富的文化意涵。隋唐以来,随着中国汉传佛教宗派祖统法脉意识的日益高涨,中国汉传佛教自唐中叶开始使用“祖堂”一词,北宋时开始采用“祖庭”一词,并逐渐赋予其多重的内涵和厚重的价值意义,使其成为了佛教中国化的突出标识。我国古代教内外学人对此已有自觉的认同和表达,为我国佛教发展的“中国化方向”奠定了深厚的思想基础和文化传统。

关键词:

祖庭 佛教 祖统 中国化



再谈后周世宗的佛教整顿

闫建飞


摘要:

周世宗的佛教整顿是学界长期关注的重要问题。与“三武灭佛”不同,周世宗无意灭佛,其整顿主要受到唐五代打击民间寺院政策的影响,重在加强对佛教的管理与控制。就整顿措施的实施情况而言,有敕额寺院基本得以保留,无敕额寺院也并非一概废毁,如果“建置年深”并得到地方长官支持也可能存留。此次整顿沙汰僧尼达半数,废寺三万余所,但不少寺院当毁未毁。周世宗的佛教政策在宋初得到继承,并推广全国,由此确立了政府对境内佛教的完全控制。

关键词:

周世宗 佛教整顿 敕额 僧帐



菩萨戒与佛教慈悲思想研究

彭瑞花


摘要:

慈悲是中国佛教的根本精神,也是菩萨戒的制戒宗旨。菩萨戒又称三聚净戒,包含摄律仪戒、摄善法戒、摄众生戒三重内容,意在止恶、修善、度众生,均未离开拔众生苦、与众生乐的本质,故而彰显了佛教的慈悲精神。菩萨戒并非严格意义上的戒律,以戒为名是将佛教的慈悲精神以戒律的形式固定下来,以制度的强制性保障慈悲精神的践行。《梵网经》十重四十八轻戒,以“孝名为戒”和慈悲精神贯通全文,处处强调“孝顺心”、“慈悲心”,使《梵网经》脱颖而出,成为菩萨戒根本经典,也使梵网菩萨戒成为菩萨戒四大体系中最流行的一系。

关键词:

菩萨戒 慈悲 《梵网经》 三聚净戒



华北新见清代经书“手卷”绘图释义

梁景之


摘要:

“古佛遗留先天文榜”手卷是华北新见民间宗教经书中较有代表性者之一,其中两幅手绘插图尺幅巨大,特色鲜明,内涵丰富。三佛图画面的主体为三世佛,但突出的重点则是弥勒佛尊者。这是三佛图构图上有别于传统的一大特点,也是三佛图意象表达的主旨三佛应劫说之所在。在教派实践中,弥勒信仰则转化为现实版的教祖崇拜。九阳关图采用传统散点透视法,描绘了一幅全景式的动态画面。九阳关作为银城的关防要塞,可谓天堂路上的漫道雄关,既是信众通向彼岸世界的门户,也是凡圣之分界,寄托着人们对银城的无限向往和虔信。在民间宗教的语境中,银城有三重含义,即天上银城、地上银城和人身银城,从而集宗教性、地理性和内在性三者为一,共同构成了银城信仰最基本的命题。

关键词:

手卷 三佛图 教祖崇拜 九阳关图 银城信仰



道教外丹长生理论的内核探讨

盖菲


摘要:

“外丹何以长生”是外丹理论的核心问题,随着历史的发展,这个回答几易其说,从汉代的通过祭祀、封禅召唤仙人以成仙,至葛洪提出的“假求於外物以自坚固”,至其后的外丹是矿物之精华、是天地之元气,最终的演化为外丹是“道”的显化,故服之可长生。炼制外丹的材料也从五金八石发展为唯铅汞论,乃至真铅真汞。真铅真汞并非现实中的金属,而是阴阳二炁、先天一炁,传统的外丹炼制方法对此已无处下手,而内丹术则从人体自身找到了办法。唐宋内丹兴起的原因很可能是因为外丹理论已经走向终点,而内丹理论承接转向,开创出了新的局面。

关键词:

外丹 五金八石 铅汞 天地造化



中国中古时代的佛道混合仪式

——道教中元节起源新探

吕鹏志


摘要:

唐代僧人曾揭发道士刘无待仿拟佛教盂兰盆会伪造《大献经》,指出《大献经》倡导的中元节原非道家节日。近现代学者普遍都同意这个说法,只有个别人持相反的意见,认为佛教盂兰盆会模仿道教中元节。本文认为二说皆为片面之说。如果从仪式和日期两个方面仔细考察,会发现道教中元节一方面的确仿效佛教盂兰盆会,另一方面与道教本身的信仰或教制也不无关系。道教中元节其实是糅合佛、道二教因素而创造的宗教节日,它是中古时代佛道融合的典型例证。

关键词:

道教 中元节 玄都大献 佛教 盂兰盆会



庙宇、义山与海外华人社会建构:

19世纪砂拉越古晋潮人社会的案例

陈景熙


摘要:

本文以马来西亚砂拉越州古晋市“上帝庙”的建立为中心,以“上帝庙”和古晋华人义山“粤海亭”的文献系统为研究资料,通过梳理19世纪砂拉越古晋潮人社会的建构历程,揭示其主要社会结构、建构历程、建构手段、结构模式及其影响因素,讨论庙宇、义山等华人宗教平台的创立,在海外华人社会建构过程中发挥社会作用的具体机制。

关键词:

庙宇 义山 海外华人社会建构 砂拉越古晋 潮州人



教堂座椅与近代早期英国教会的演变

唐科


摘要:

教堂座椅看似平凡普通,实则很好地诠释了英国教会在近代早期历史上的演变。宗教改革时期,封闭式教堂座椅因为适应新教的需要而普及;从宗教改革到19世纪初,私有财产权利和个体自由意识的发展,教堂向个人分配专属座椅成为普遍现象,同时,教会又在一定程度上抵制这种趋势。总之,有关教堂座椅的历史与英国近代早期教会史上的各个重大主题有着密切联系,研究这一问题能把宏大叙事和微观史相结合,为理解英国教会在近代早期的变迁提供新路径。

关键词:

教堂座椅 英国教会 封闭式教堂座椅



结构与功能:

当代东南亚华人基督教的内部社会资本初探

张钟鑫


摘要: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为什么东南亚华人基督教不再依赖中国教会与西方教会的外部支援,反而迎来令人瞩目的增长?针对这一问题,本文运用社会资本理论构建新的分析框架,从内部关系网络视角切入,通过对当代东南亚华人基督教内部社会资本结构面的考察发现:1976年以后东南亚华人教会间的互动频率大幅提升;以堂会为单位的网络密度较以往已有所提高;各种小团体间已逐渐建立联系;内部网络的群体中心性处于较低水平;上述结构面内部社会资本,为东南亚华人教会获取有益信息提供了频繁广泛且多样的接触机会,促进了信息的顺畅流动,并且有利于内部跨宗派、跨区域合作的形成。其实际成效就是东南亚华人教会可以通过内部网络获得更丰富的资源,并在较为一致的“教会增长”理念的引领下,通过地区联动、神学教育、大型布道等领域的合作,达成原有单个教会和机构难以实现的教会事工,最终促成华人教会在信徒人数和堂会数量的大幅增长。上述分析说明,内部社会资本的提升是促进当代东南亚华人基督教快速发展至关重要的动力,当代东南亚华人基督教的发展模式已从“外生型”转向“内生型”。

关键词:

华人基督教 内部社会资本 社会资本结构面



1848年清廷驱逐进藏法国传教士罗勒拿之外交交涉

刘瑞云


摘要:

清政府于1848年从察木多逮捕并驱逐了进藏法国巴黎外方传教会传教士罗勒拿,是为当时清廷对违反《黄埔条约》相关约定、潜入中国内地之外国人进行成功处置的典型案例。清廷严禁欧洲传教士越界通商五口、擅入我国西藏,彰显了其不容西方擅入内地、染指藏区的外交立场,呈现出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在对外关系交涉中较为强硬的一面。

关键词:

罗勒拿 陆英 徐广缙 西藏 巴黎外方传教会 外交交涉




   往期回顾   

《世界宗教研究》2020年第1期目录及摘要






社科期刊网 |及时分享学术资讯


 点击“阅读原文”,订购学术期刊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